見性就是與諸法實相相應?

【問】:

見性的過程就是自己在一法一法中,不斷實踐,不斷反省,在覺知中把我執我見逐步去除,直到與諸法實相相應。並運用到日常中,就是遇事遇人要理性,冷靜,而不是憑自己的感覺行事,在反復訓練中培養自己理智的判斷能力和了別能力,是嗎?

【答】:

「見性」是對於生命當中本體的一切法確切的認知,這是從本體論角度講的。最起碼的特徵,就是不會在我們生命之外,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之外,再去找一個成就地。因為「見性」,「性」是我們生命內在本有的。

所以講到「性」,一定是本有的。就像講到屬性、性別一樣,性別不是我們想要變就能變的,它是生命本有的。這一生是哪個性別就是哪個性別,這次生命呈現的就是這樣,並不會隨我們的意願而改變。因此不會在我們當前的一切法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自性的問題。

從認識本體的角度來講,要確定是否還有一種妄想,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之外,在共法世間之外,還有一個成就處。如果把這部分認識清楚了,就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、七信位,乃至於初住位、七住位。

對於具體的行法如何建立?如何見證自己是不是已經「見性」?首先就要把這種妄想去掉,去除在自己的生命之外,還要再尋找另外一個成就處和成就因緣。然後再從行法實踐上入手。

講到「見性」時,實際上是依菩薩道種智行法來講的。至於能否將每一念作意,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煩惱,都能轉成智慧行法,要看因緣,要靠自己的行法實踐才能到達。因為生活中有無量法,所以從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立場來講,「見性」就是在一法一法當中去實踐,而且這種實踐並不是一躍而成的,是反復磨練的過程。詳細來講,就是從十住位到十行位、十迴向位,是一個反反復復、不斷積累的過程。

我們現在再回來看這個問題,問題中講到“是否和共法世間一切法的理性相應?如果是,那麼就說明自己在這一法中見性了”。籠統來講,這個描述本身沒有錯,但如果詳細來看,這裡面有兩個地方需要注意。

因為見性是一個過程,不是一個結果。從行者修行實踐的角度來講,是在一切法當中通過實踐經驗,建立知識理性,建立無上正覺。所以,在某一法當中,這個過程我們是能夠實踐,能夠解決問題的,能夠將煩惱轉成智慧,這一說法是不錯的。但是要在盡可能多的因緣下來建立。

具體到什麼程度,才叫「見性」?這在經典上也沒有詳細說明。是否要見證到百分之百才叫「見性」,或者只要解決一個問題,就叫「見性」。基本上來講,如果在修行實踐當中,我們每一天都能有所感悟、有所進步,而且這種進步能帶給我們修法上的歡喜,這種力量會帶領我們,願意在一切法當中去實踐,並且對於聞所未聞法,能夠願意聽聞、願意思惟,願意把自己的理念提升到佛菩薩言說的那種境界上去。如果能形成一種力量,這時基本來講,就是到達初住位或七住位。

因此「見性」不是一個結果,它是在很多法中逐漸建立的。這種力量是否建立起來,我們自己是能覺知到的,比如自己是不是每天有所進步,每天有所感悟?這種進步和感悟是不是給我們帶來歡喜,這個歡喜能不能給我們一種力量而繼續精進?用這種反觀的方法就能知道自己的位次了。

我們再以打靶為例。比如有一百個靶,雖然第一靶打中了,但後面的都沒打中,因此不能把打中那一靶就當作是「見性」。但是若通過反復訓練,我們會建立起一種能力,對是否可以打中靶子,自己有身心覺受,會有體會,就是醫學上講的「身體記憶」(Body Memory)。如同開車,久而久之,會形成一種很自覺的、很熟練的覺受;當這種覺受建立起來的時候,就叫「見性」。

這是關於「見性」的問題,我們從理論上,把「見」和「性」分開來看,就能理解了。